為赴朋友“殺豬飯”的宴請,我們沿著茶園,前往美麗的三岔河鎮秀衣莊村。
“你們看,多美的茶園,鳳慶的茶農都是家鄉寶?!蓖械牡峒t集團茶園管理負責人段經理向我們介紹,如果沒 有太多的追求,鳳慶的茶農們出去打工的非常少,因為只要專注于茶葉生產,基本上一年的吃穿不用操心。如今的幸福生活,滇紅集團的老技術推廣員們有很大的功勞。
鳳慶自古就產茶葉,滇紅集團的前身鳳慶茶廠建立后,為使茶農們種植出更加優質、高產的茶葉,由茶廠和鳳慶各級政府對接,委派技術指導員直接深入茶園幫助茶農提高種植技術。起初推廣技術時,茶農還不理解為什么要修剪茶葉,通過在一批農戶的茶園進行實驗,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,修剪茶葉技術才漸漸得以推廣。帶領大家開挖茶地的種植溝是推廣工作的難點,一方面有茶廠嚴格的標準要求,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甚至要從頭開挖。在沒有機械的情況下,工程耗時四五年才完成,形成了如今美麗的茶園風光?!澳菚r,鳳慶茶廠不僅給予茶農資金上的扶持,還補助茶葉糧,在那個饑荒的年代,茶葉糧起到很大的作用?!倍谓浝碚f。
從一個土路岔口進入后,一路的顛簸是我們臨行前不敢想象的,很多上坡的急彎甚至接近 180 度。然而并沒有讓 我們失望,不多時就望見前面炊煙裊裊。一下車,飯菜的香味撲鼻而來。和段經理熟識的彝族主人李紹銀已備好佳肴等 候多時了。
才走入農家小院,坐在茶水桌邊的李紹銀的親戚李世澤便唱了起來:“山高路遠你來到,肚子給餓,水給渴?”原來,鳳慶彝鄉地道的茶農家辦客時,都會有一個人專門在大門口泡茶,喝的都是滇紅茶。如果你不渴,只要高唱“山高路遠我來到,肚子不餓,水不渴”答復對方便可,如果口渴唱出“我口渴”就行。
49 歲的李紹銀,父輩都是種茶的,茶地也是父輩傳給他的。他依舊能清晰地回憶起,上世紀 80 年代,鳳慶茶廠派人來推廣科學種茶的場景?!巴跍?,寬50cm、深 50cm,每株隔 5cm,每畝補貼 40 元?!敝钡饺缃?,李紹銀家的茶葉大多賣給滇紅集團,用他的話說,一年兩萬元以上的茶葉收入是怎么都能保證的。
席間,我們打趣地問到李紹銀和美麗妻子的相識經歷。他毫不避諱地笑著說:“我們是在茶園里相識的?!崩罱B銀的妻子名叫魯子薈,二三十年前,他唱著“背著籃子去采茶,一芽二葉采回家”上山去采茶,一眼就相中了眾多采茶女中的魯子薈。于是便對著她唱道:“紅花要用綠葉配,紅花綠葉配攏來;采花不如采茶妹,花價沒有茶價高?!贝蠓降聂斪铀C看出了他的才智和幽默,回唱道:“紅花要用綠葉配,紅花綠葉配攏來?!贝砜梢越煌纯?。說著說著,李紹銀真的唱了起來,我們不禁跟著他的節奏打起拍子,同時也為如此單純的姻緣而暗暗感動。
李紹銀說道,一家人最忙的時候就是春天。既要早出采摘春茶,又要忙著春耕。從春天忙到夏天,松口氣后,秋天又開始忙著收割莊稼,冬天算是比較清閑的。采完茶后,一家人便初制好茶,當每月的初二、初十二、初二十二、初七、 初十七、初二十七三岔河鎮趕集的時候,便拉到鎮上賣給茶廠。每年二月初六、 五月初三時,還會帶上茶葉,全家老小到山神廟里祈禱來年茶葉豐產,就這樣日子過得簡單又有滋有味。
晚飯后,李紹銀家的姑娘、小伙開始聚攏又唱又跳地“打歌”,我們也在這樣的氣氛中邁開了舞步。
楊聰安是滇紅集團勐統中心所的主任,他也為我們講述了自己和茶農的故事。楊聰安是 1986 年到勐統工作的,一工作就是三十年。當時的他主要負責的是茶葉收購和茶葉種植技術的推廣?!爱敃r我所負責的片區到鎮上是沒有路的,要步行 40 公里才能到,而茶葉的運輸也多靠人背馬馱,要走六小時到八小時不會少?!彼軌蚧貞浧饋?,當時剛到所負責片區的村落,放眼望去都是一片俐侎人的“杉木房”, 墻面用稻草和泥巴粉刷,雖然冬暖夏涼,但采光不好。
當地的俐侎人熱情好客,沒有為難才步入工作的他?!八麄儾粌H很好地學習茶葉技術,還經常會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活動,他們熱情友好、能歌善舞?!痹S多年過去,茶葉幫助了那里的少數民族們增加了收入、改善了生活。如今他們大多有了敞亮的水泥平頂房,幾乎家家都用上了太陽能?!拔乙粋€給他們推廣茶葉技術的所謂老師,如今倒更像一個他們的服務人員。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,我很欣慰?!睏盥敯哺袊@。
劉珈彤/文 孟志剛/圖